灣仔區議會在2008年12月至今年1月,在灣仔區內選取15個地點進行懸浮粒子和一氧化碳的量度,并分別用環保署的RSP指標和世界衛生組職使用的PM2.5指標進行比對。
從15個測量地點的數據顯示,一氧化碳所錄得的濃度遠低於空氣質素指標的水平,但空氣中懸浮粒子的濃度則經常高於環保署制訂的空氣質素指標的水平,即每立方米有55微克的懸浮粒子。
高士威道橋底超標兩倍
其中在銅鑼灣高士威道2至8號行人天橋底以PM2.5測量,錄得每立方米約140微克的懸浮粒子濃度,高出環保署RSP的標準約兩倍。
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教授陳維田表示,懸浮粒子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害處,主要視乎它粒徑的大小和毒性強弱而定,細小的微粒較大的塵粒更容易被吸入肺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亦較大。
學者倡增清洗路面次數
他又建議,當局應推行適當的政策和措施,如增加清洗路面的次數,有助避免塵粒在車上沉積,并在馬路旁種植樹木,有助汽車排放出來的塵粒加快被吸納,當局亦應將區內的建築密度減低,避免產生屏風效應,并向公眾提供更多有關環保的知識,以及提供正確車輛保養、廢氣排放等相關知識。
資料來源 :http://www.cnwnc.com/content/2009-03/26/content_2277067.htm
0 意見:
Post a Comment